本帖最后由 redalert01 于 2010-5-8 20:18 编辑
背景知识简介
一般来说,大家采用内外两种方式来让老硬盘继续发挥余热。
所谓内,就是在身内空间增加储存设备,或提高储存设备的容量,外是指外接储存设备。内部储存能力增加需要有一定的空间,对于一般的笔记本而言,内部扩展的储存能力对于笔记本的便携移动没有太大影响,缺点是能够扩展的空间不够,两个,至多三个可以增加储存设备的空间,基本上都只能容纳2.5英寸的硬盘,自然能够扩展的容量也受到限制;外接存储设备的优点是储存容量可以几乎不受限制,可以在多台机器上传输数据,但移动性稍差——即使是体积小巧的1.8寸硬盘,也是要单独占据一个空间的,并且使用移动硬盘盒有时候会出现比较尴尬的情况——程序没有响应,设备无法弹出,在这种情况下断电还是不断电,是一个需要消耗脑细胞的问题。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到底选择哪一种,还是要自己拿主意。
接下来说说内部增加储存设备,对于体积比较大的机器,例如M17X,G73等游戏本,内部一般都有预留的第二硬盘空间,随配置不同有的是空置,有的是直接装了两块硬盘组RAID。一般15寸以下的机器只有一个硬盘位置,另外一个可用的空间就是光驱,以咱家自己来说,光驱的使用频率非常小,只有在装系统的时候才用一两次,那么拆下光驱换硬盘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说到光驱换硬盘,不得不提的名词就是“光软互换”,当年IBM的 TP600是最早应用“光软互换”理念的机器之一,堪称一代经典,光驱与软驱可以互换的功能既保证了与当时尚在流行的软盘与最新的储存介质CD-ROM兼容,并且有效的降低机体重量,之后的ThinkPad系列就沿用了这一技术,周边产品越来越多,光驱位电池,光驱位减重模块等等相继而生,形成了一个丰富的周边产品系列。
TP600,注意其光驱与可互换的软驱
抛开TP专门设计的光驱位周边不谈,其他笔记本厂商一方面也为自己的部分旗下产品生产了一些可互换模块,为了节省部件与开发成本,除了某些比较特别的机型之外,更加倾向 于采用统一外形,统一接口的光驱产品,即我们所说的“通用型光驱”,而与“通用型光驱”外形相同,可以接驳硬盘,使用光驱数据与电源接口的转接器,则可以叫做“通用型光驱硬盘托架”,也就是本帖的主角了。 |